来自 科技 2019-11-29 10:02 的文章

骗钱骗脸骗隐私的“AI算沛县豪华领导办公室命”

青锋

AI技术尚未进入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一种号称“准确率达95%”“能看透你的一生”的“AI算命”,就“捷足先登”,很快在网络上风靡起来。

据人民日报,“通过手机上传一张正面照片,给出一些个人信息,短短数秒就能收到面相评分和命运报告”,这种被冠以“AI算命”的软件,让一些人“笃信不疑,说马云、李诞的照片算得‘神准’”。

算命尽管存在于生活之中,但大家都明白算命是一种迷信,对其不置可否。但让人奇怪的是,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算命这种迷信,却不断被打上科学的标签,通过新技术在网络上流传。比如,在线相面、算卦,电话号码、车牌号查吉凶等,在网络上随便一搜,就可以搜到成千上万条链接。因为其只需要点点鼠标、动动指尖,就可以得到前程、命运预测,让一些人乐此不疲。

如果说在线相面、算卦,电话号码、车牌号查吉凶等等只不过是一些人茶余饭后的消遣,那么,当“AI”技术刚刚出现,尚未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时,所谓的“AI算命”便抢先来到我们面前,不能不让人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新技术应用常常让如此“邪门”的捷足先登?

事实上,人民日报的报道指出,“AI算命”并非是新技术应用,而是披着算命的皮在“算钱”。报道显示,各种形式的“AI算命”并非完全免费,用户想要看到详细完整的内容,往往需要付费购买增值服务。而如果购买增值服务后再想免费,则需要“邀请好友”或“看广告”。专业人士指出,前者是诱导分享、收割“下线”,后者则是典型的注意力“二次售卖”。

“AI算命”除了觊觎人们口袋里的钱外,还要用户在算命时授权个人信息、上传照片以及指定动作的视频等。稍动动脑子想想,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在通过某种手段,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其后果,则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

现实生活中,除了“AI算命”这种利用新技术为幌子骗钱骗人们信息外,我们还可以发现,某些新技术应用,总是被一些“邪门”捷足先登。比如广被人们斥责和痛恨的“校园贷”、“网络高利贷”等,这就让我们不能不问个为什么。

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类似“AI算命”作为迷信的变种,同样在打击之列。据报道,安徽某地公安机关前不久已侦破了特大系列网络迷信诈骗案,共抓获涉案人员100名,涉案金额超5000万元。相信只要此类犯罪苗头出现,就一定会被打击。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被披着新技术外衣的违法犯罪行为所迷惑,一定要擦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