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2020-08-31 17:13 的文章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作为路人缘一直不错的国产综艺之一。

今年的《歌手·当打之年》,虽然流量收视、话题度高涨,但,似乎也迎来了口碑滑铁卢。

微博上搜“歌手”,其后必定会跟个赤裸裸的“难听”“剧本”。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口碑反噬,基本上今年《歌手》打的概念,成了一个笑话。

“当打之年,反而一个能打的都没。”

这种情况下,加冕夺冠的华晨宇,基本被喷成了筛子。

前几年被舆论捧成“音乐才子”“华语乐坛之光”。

今年却留下“华语乐坛姓什么”的嘲讽争议。

那么,华晨宇到底担不担得起“歌王”这顶帽子?

回看一下,《歌手》前几季的歌王——

韩磊、韩红、刘欢。

从作品、大众认可度、乐坛地位来看,都是可以震场子、堵嘴巴的存在。

但有个共同特点是:不年轻化,商业价值巅峰也过去了,他们的实力也不需要《歌手》来加冕。

而真正被《歌手》封出来的歌王——华晨宇。

有实力。但歌王这顶帽子,对他来说,不必多言,就是高了。

明白了这点,我们今天,就不必再浪费情绪输出愤怒。

不妨去探探,《歌手》对歌王的选择标准的改变,喻示了什么。

飘飘思考了一下,才发现。

《歌手》,从诞生,到挣扎,颓败,它的底色,就是一场关于华语乐坛的悲剧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为什么说《歌手》是悲剧?

不仅在于,它的命运,已经被华语乐坛的颓势裹挟。

也在于,在卖相上,它依然有可取之处。

这可取之处,决定了它是一场悲剧,而非闹剧。

飘认真嗑了《歌手》的总决赛。

坦白说,还没到一棍子打死的程度。

《歌手》,难听吗?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总决赛当天热搜

其实还好。

比起《明日之子》这些日常修音惊艳,决赛直播全翻车的音乐综艺。

袁娅维边唱边跳,整体虽稳但偶尔没压住的喘息,是人而非机器在唱歌的真实美感。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萧敬腾和帮唱林俊杰结束第一轮演唱,主持人何老师问,害怕奇袭吗?

JJ还想要幽默表达一下“来者不拒”,一旁老萧紧张地拉住他——

开玩笑的啦,不想奇袭。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歌手想赢的欲望,很坦白,也很可爱。

甚至,这舞台还隐隐有些新“气象”——

熟悉的主持人,熟悉的舞台,作为奇袭歌手的袁娅维和吉克隽逸,“婊里婊气”地出场。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何尝不是华语乐坛的新视野。

但,《歌手》这季节目崩了吗?

还是崩了。

恰恰是因为,所有我们针对音乐表演本身的讨论,都被淹没在一片喧嚣声中。

没一个最终“出了圈”。

总决赛,歌单没有“剧本造假”吸引人。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整季《歌手》,选手刷脸并不靠每期排名,只分:

该被骂的;受委屈的。

前者,涵盖了网上关于节目的百分之八十的讨论度——

华晨宇,八季以来被骂得最惨的“歌王”。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萧敬腾,“油王”之称贯穿整季。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周深,二次元歌曲《达拉崩吧》,一边在音乐热榜火得势不可挡,一边被骂歌曲本身没音乐性、哗众取宠。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后者——

无论贡献了多少场高技术、高审美的表演,得到的评价大都是“唱得很好,但我不感动”的袁娅维和米西亚。

似乎直到被淘汰那刻,才突然有了姓名——

“袁娅维被淘汰,不是她配不上这档节目,是这档节目配不上她。”

“今天也是为米西亚温柔小姐姐流泪的一天。”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发现没。

输赢,成了这个节目对大众而言,最值得讨论的话题。

但,最初的《歌手》,不是这样的。

它是清流一般的存在。

顶级的舞美音响、高水平的伴奏团队。

射灯打开,只照亮舞台上认真唱歌的一个人。

够专注,有品质。

这是第一季《歌手》,在同一时间崛起的一众音乐节目里,极具竞争力的原因之一——

市场需要迎合趣味的节目,也需要引领审美的节目。

《歌手》开始想做的,不是极致的娱乐性节目,而是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

最开始,确实做到了。

这里出现了太多华语乐坛遗珠和黑马。

黄绮珊、邓紫棋、 A-lin……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把小众带向大众。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把飙高音的单一审美,转向欣赏温柔的音色。

李健,《父亲写的散文诗》。

甚至可以说,在乐坛无主流音乐奖项的大陆。

《歌手》的首发歌手、奇袭歌手,有一段时间,成了观众评判年轻歌手水平的参考标准之一。

而这种状况,悄无声息地变了。

乐评人评出的十大音乐现场,属于《歌手》的越来越少。

15年十大年度现场《歌手》占3席,早已成为过去。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15年十大年度现场,《歌手》就占了3个

《歌手》这个节目真正毁在哪?

毁在优秀的现场寥寥。

而不少人,却只耿耿于怀在这萧条中,歌手配不上符合的名次;

这就注定了,《歌手》的崩塌,人人可见。

但,每个正在见证着“崩塌”的人,共享的,却不是同一份“失望”。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如果你问,谁毁了《歌手》?

大约很多人都会送上意味深长的一句——

华语乐坛姓华。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但事实上,《歌手》的改变,还真不是从这一季开始的。

全归咎于一个人。

难免高估了个人的力量。

也低估了节目隐患一直以来的破坏性。

什么意思?

《歌手》的问题,其实一直都存在——

当前几季的《歌手》渐渐成为经典,被我们的回忆滤镜过滤掉的,是一直存在的“歌王”矛盾。

譬如之前的每一季,当韩磊、韩红、李玟、林忆莲、刘欢……拿下冠军时。

一样有许多“发声”:

为什么不是邓紫棋?

为什么不是李健?

区别只在于,一个“实力+风格+地位”都绝对强势的老咖,压得住这些声音罢了。

但这不是《歌手》的成功。

它选了一个个懂或不懂音乐的人,都会认可的,早八百年前就是歌王的歌王。

真的不能说是成功。

它只成功在,这种无悬念,让大家反而不关心歌王本身,而是专注表演——

精彩的音乐现场。

这也是《歌手》最本质的生命力。

这些现场或许出自资深的大咖,也可能是表现亮眼的新人。

一点点,在塑造《歌手》的影响力,影响大众的音乐审美。

《歌手》在为华语乐坛推陈,或者出新。

而,首先在瓦解这种影响力和价值的,就是“回锅肉”间的打架。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创作领域,无论是歌手还是演员,要一次、两次在高强度的综艺不断掏出“好货”。

本质都是在透支新鲜感。

这并非实力不够的问题。

而是创作的频率太快、被要求“突破”的间隔时间太短,又是竞赛性质。

对第一次参与的选手而言,这是有了舞台和动力,展示蓄力多年的“多面”。

可对回归的选手?

想要惊艳的前提,是必须先做到每场“不一样”,来应付观众的审美疲劳。

这直接导致的结果是。

这一季真正惊艳的live少了。

节目无论“推陈”或者“出新”的意义都在模糊。

一个从来都充满争议的“歌王”之位。

难免不被理解为,是不是在“捧人”?

其实,从《歌手》走出的明星音乐人的“反哺”,话题度,是大于实际意义的。

对歌手而言,把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奉献给几个月的比赛,也是种勇气和魄力。

但,这份勇气。

从飘飘个人观感来看,似乎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与关怀。

今年的《歌手》,取消了返场环节。

是因为“无意义”而取消吗?

不是的。

相反,《歌手》舞台上,有多少经典的live,是在返场中产生。

那是歌手从竞赛回归演唱,一个纯粹的、只唱歌的机会。

张靓颖 ,《all of me》。

古巨基 ,《明星》。

对于返场,观众其实也是怀念的。

今年,周深在毛不易离开的第一期唱的《无问》,被网友调侃为他在为毛不易返场。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返场演出的消失,像是删去了这个舞台最后一场纯粹的表演和分享。

这一季《歌手》,彻底改变了。

靠唯一仅剩的门槛优势,在一众更差的音乐综艺里拔将军。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靠激烈的冲突带来的“好看”,在微博保持一定的话题讨论度。

或许《歌手》这个品牌能活下来了——作为一档还有品质、有门槛的“综艺”。

比起上一季艺术家佛系糊综,收视率和讨论度不可同日而语。

但与最初那个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与华语乐坛的距离,都越来越远。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新一季的《当打之年》。

没有“无悬念选手”。

每个好像都能得,每个好像都不一定。

因此增加了很多“看头”。

这让《歌手》,成功从流量角度,护住了自己的金字招牌。

但,它又与音乐本身渐行渐远。

这是《歌手》之“恶”?

不,这是《歌手》之“殇”。

《歌手》的本质悲剧在于:

它曾经是想过要扭转华语乐坛的颓势。

但却没有发现,它存在的本身,就是话语乐坛衰落的现象之一。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一定时间内给大众带来乐坛回春的幻象。

但被华语乐坛的衰落裹挟而下,绝对是无法避免的历史必然。

因为——

繁荣的华语乐坛,不需要音乐竞技类的节目。

音乐、音乐人这种存在,本就不适合有唯一冠军的竞技。

音乐竞技类节目的出现,甚至成为流行音乐的标杆。

这种现象,本就带着一个坛的夕阳色彩。

华语乐坛,并非《歌手》选了一个不太撑得起台面的“歌王”,就可以一日拉垮的。

而是,本就因为版权问题、付费问题摧残得鸟不拉屎的领域。

又被后来一系列商业、流量规则涌入,二次伤害。

胡彦斌说过:什么是版权?

音乐人的尊严。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飘觉得不止是尊严,更是最简单粗暴的,饭碗。

想让音乐人产出好音乐,你总要让人家有一口饱饭吃吧。

但,纯搞音乐不来钱,每个搞音乐的都懂。

所以,上综艺、做生意,成了每个音乐人的必行之路。

他们不是在搞音乐,而是在养音乐。

他们在被现实考验热爱。

林俊杰也表达过自己的不解——

为什么大家愿意去为主播刷火箭,却不愿意花三块钱去买一首音乐?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不值”。

是大众对原创音乐的潜在共识。

这种共识,来源于没有知识付费的习惯,以及大众文娱产品的版权意识。

而,当大众音乐审美,随着《歌手》此类的打歌舞台逐步提高,逐渐唤醒了一部分付费意识。

流量来了。

薛之谦曾放话:我的专辑没必要买,网上免费听听就可以了,买了也没什么意义。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可你“不让粉丝多花一分钱”的宠粉人设是搞起来了。

那没流量没副业的音乐人,都要陪着你用爱发电喝西北风了?

别的音乐人勤勤恳恳做音乐,一首收个3块钱,倒成了“吃相差”了?

薛之谦和薛粉,深谙商业规则,一个敢宠,一个敢夸。

活脱脱把作品付费意识一招打回解放前。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内娱强势的粉圈文化导致,流量和偶像进入任何一个专业领域,都会很大程度影响那个坛的生态。

更别说,根基本来就脆弱的华语乐坛,基本就是被流量玩法裹挟前进。

肖战的新歌《光点》销量,动辄2500万张。

轻轻松松就超过了华晨宇、周杰伦等正儿八经的音乐人的销量。

这固然是几个月沉寂后粉丝情感爆发的结果。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但其实我们也清楚,市面上真正能赚钱的,的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这些歌。

流量歌手的歌。

流量平台的歌。

那些本来在音乐创作领域中,处于鄙视链最底层的歌。

许嵩说得很深刻,如今音乐基本上成为了视觉的附庸。

现在能走红的歌,要么是ost,要么就是短视频热门配乐。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有人愿意脱离电视剧、脱离短视频平台,脱离唱歌的人、脱离流量,去闭眼欣赏歌曲本身吗?

有人愿意去为真正的音乐付费吗?

或许我们不可以要求每个人,都从更纯粹的音乐本身出发。

可不得不说,在这种风气裹挟下。

越来越多如曾经的《歌手》一样的节目,在妥协。

越来越多的音乐人,不得不远离音乐。

去承认——它就是屎,但它很火,屎也好吃。

再没有人说: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


姓什么也救不了华语乐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