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良心巨制被骂惨?不冤。
千呼万唤始出来。
终于等到了这部备受瞩目的“正午古装巨制”——《清平乐》:
这部剧根据米兰Lady的小说《孤城闭》改编。
和原著以宦官梁怀吉的视角讲述徽柔公主婚姻悲剧的故事不同,
《清平乐》以宋仁宗的视角,讲述了他身为帝王却身不由己的一生。
张开宙导演,朱朱编剧,王凯、江疏影领衔主演。
这并不是张开宙、朱朱、王凯第一次合作。
早在2016年的《如果蜗牛有爱情》中,三人已有过合作。
要实力有实力,要默契有默契。
还有偶像加持。
偏偏,《清平乐》的口碑和播放量不太尽如人意。
口碑上,《清平乐》一路跌到豆瓣7.5分,#徽柔亲李玮#的魔改剧情一出,评分可能会继续下跌。
今天,#清平乐编剧#、#清平乐女性角色#纷纷上了热搜,编剧对角色的塑造遭到了观众质疑和不满。
播放量上,日播的《清平乐》(10亿次)略逊于周播的《龙岭迷窟》(13.4亿次)。
收视率上,在《冰糖炖雪梨》大结局前,《清平乐》的收视率一直不敌前者。
是观众对宋仁宗和他的朝代太陌生?
是剧拍得太散乱、节奏太慢、人物太假?
还是它曲高和寡,浮躁的时代配不上它?
01
如果可以穿越到古代,
你会选择穿越到哪一个时期?
唐玄宗时期、春秋战国、民国都是张口就来的答案。
事实上,宋仁宗(赵祯)时期,也可以成为最佳选项之一。
首先,从身家性命和薪资待遇来说。
宋朝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很高,完全不用担心因言获罪,被抄家灭族。
宋朝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很高,不仅俸禄高,福利也没得说,公家发粮食、发衣服、送田地,还管高职位官员的家属就业。
再次,从历史名人来说。
欧阳修、张先、刘永、晏殊、梅尧臣、苏舜钦、苏洵、苏辙、苏轼、黄庭坚、王安石、司马光、包拯、韩琦、狄青、文彦博、富弼、周敦颐、程颐、程颢、沈括……
没错,他们都是仁宗时期的人。
最后,别看宋仁宗名气不大,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角是他。
“生死两皇后”,曹皇后没被废没去世时追封死去的张贵妃为皇后的,是他。
在位40余年,愣是一个儿子都没活下来的,也是他。
最爱的女儿福康公主不爱驸马爱内侍,甚至为此夜闯宫门,这桩“丑闻”里当爹的还是他。
知道了这些后,
是不是就对宋仁宗和他的朝代刮目相看,
对《清平乐》来了兴趣?
02
毋庸置疑,《清平乐》是一部良心剧。
面子上。
服道化精致,就连戏份没几分钟的龙套的服饰也没一点糊弄。
摄影审美在线,甭管是不是空镜,随手一截,就是壁纸。
构图极具巧思,大量的对称构图显出朝堂的威严,又带着古色古香的中国风。
整体色调和朝代风韵相符,清雅得沁人心脾。
里子上。
《清平乐》有巧思,有野心。
剧中情节多有典故,人物生平多有史实基础。
典故并非硬加,而是有或推动剧情发展或丰满人物或为后事埋下伏笔的作用。
比如晏殊故意打下人,以求被太后贬罚一幕,出自《宋史》。
“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小小一件事,表现出的是晏殊心有决断,行事机敏。
比如名为镣子的内侍对皇后的侍女讲的宋仁宗之仁的故事,出自魏泰的《东轩笔录》。
“仁宗春日步苑内,屡回顾,皆莫测圣意。及还宫,顾嫔御曰:‘渴甚,可速进热水。’嫔御曰:‘官家何不外面取水,而致久渴耶?’仁宗曰:‘吾屡顾,不见镣子(掌管茶水的宫人),苟问之,即有抵罪者,故忍渴而归。’”
小小一件事,既表现了宋仁宗之仁,又为镣子缳儿日后偷情埋下了伏笔。
剧中的情节互相勾连,事件互相影响,称得上匠心独运。
比如宋仁宗和曹皇后大婚之夜,偶遇一个8岁的小宫女。
小宫女因老鼠咬死了自己的小白兔而哭泣,宋仁宗安慰了她一宿。
这个小宫女,也就是后来宋仁宗最为宠爱的张贵妃。
短短几分钟的戏,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一,小宫女打死了咬死自己兔子的老鼠,仁宗安慰小宫女小白兔去找嫦娥时,小宫女却说,
“我的小白兔,做什么去找别的女人?”
一个动作,一句话,足见她占有欲强,性格火辣。
这为她日后的飞扬跋扈、恃宠而骄做好了铺垫。
其二,小宫女的家人都已离世,宋仁宗是孤苦无依的她唯一的依仗,这为宋仁宗日后宠爱她打下了基础。
其三,这桩小事看似不起眼,却在日后成了影响帝后感情的最强因素——
宋仁宗有了新宠,曹皇后关了心门,张贵妃多次挑衅皇后的权威。
再比如,宋仁宗一家和梁家的羁绊。
至死没有见生母一面,叫她一声“母亲”,是宋仁宗一生最大的遗憾。
因为喜欢吃母亲做的果脯,又为了借果脯向太后表达不满。
所以他买了很多梁家婆婆做的果脯,谁知却害得梁家家破人亡。
为此,宋仁宗愈发谨小慎微,不敢再任性做自己。
为了补偿生母,宋仁宗把最宠爱的女儿徽柔许配给了舅舅的儿子李玮。
好巧不巧,徽柔不爱平庸的驸马,却爱陪伴她长大的梁怀吉。
而梁怀吉,正是当时宋仁宗因无心之失害他家破人亡的梁家小儿子。
因为群臣进谏,而宋仁宗又谨小慎微,故而徽柔没有离婚,和梁怀吉也不复相见,最终郁郁而终。
徽柔和怀吉的爱情悲剧,在第一集,
在宋仁宗刚知道自己身世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这种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剧情,着实巧妙。
03
《清平乐》的野心很大。
它试图描绘出宋仁宗时期前朝后宫的群像。
前12集看下来,
宋仁宗的仁、曹皇后的贤、范仲淹的直、晏殊的明、欧阳修的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12集往后,
随着徽柔的出生,怀吉的进宫,张贵妃的得宠。
出场的人物更多,彼此之间暗涌的情绪也越发激烈。
剧中,前朝和后宫相互影响,相互对照。
前朝给人的感觉是敢,是达,是开明。
后宫给人的感觉是忍,是困,是无奈。
一方面,我们看到了范仲淹的旷达直爽。
因为不在乎权势,因为只在乎本心,范仲淹一直敢于直言。
进言被贬,好在被贬的地方景色优美,高兴地洗洗脚洗把脸。
进言又被贬,朋友送来一车美酒,一起共饮,山高水长,后会有期。
这是让人羡慕的豪放的大宋风骨。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宋仁宗的隐忍克制。
想去皇陵见生母被谏官阻止,想娶陈熙春为皇后被谏官阻止,
想给宠妃的父亲升官被谏官弹劾,想让最爱的女儿幸福都做不到。
他是天下最有权势的人,却也是天下最不自由的人。
用徽柔的话说,
“怀吉,我们都被困在这里了。”
这是大宋风骨下个人的牺牲。
如此巧思和野心,足见《清平乐》的良心。
04
作为一部良心剧,
《清平乐》为什么要热度热度不高,要口碑口碑一路下滑?
节奏慢、冲突少、集数多,都不是一部剧的原罪。
不能做到有的放矢,没有生动鲜活的角色,是它最大的问题。
怎么讲?
它有大量的朝堂戏,却无法鞭辟入里,切中要害。
它有大量的感情戏,却陷入了古偶剧的媚俗狭隘。
它有69集之长,虽有伏笔千里的巧思,却没有主次分明的清醒。
原著以小见大,以徽柔和怀吉的爱情为主线。
电视剧以大见小,以宋仁宗的生平作为主线。
这种改编看似更宏大,但这种宏大的格局势必需要相称的内容来支撑。
偏偏,《清平乐》匠心虽独到,但到底太过匠气。
既没灵气又不大气,还丢了原著里对所有角色的“悲悯”。
前朝的戏,有大段大段的文言文,现代人看,着实有点费脑筋。
不是说不能用文言文,而是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更何况,朝堂上的很多场进谏争辩戏,
表达的内涵是重复的,对塑造人物和推进剧情无益。
后宫的戏,冗长杂乱又憋屈。
编剧一边让帝后互伤互虐,一再误会一再疏远,大婚五年还没同过房。
一边把张贵妃写成了一个只会作妖还能不断上位的恋爱脑。
于是,剧中的仁宗被骂渣,曹皇后被骂假,张贵妃被骂作。
连张贵妃的扮演者王楚然都不得不亲自下场吐槽张贵妃。
如果一部剧的所有主角都招人骂,那这部剧的人物塑造一定是有问题的。
好的角色什么样?
以编剧王倦的剧为例。
《舞乐传奇》里,大将军伽罗那身为反派有立场有底线,大BOSS苏决有智谋有无奈,他们都不是完全的坏人。
《庆余年》里,林婉儿坏得让人怜惜,二皇子坏得有些可爱,沈重再反派他死的时候也让观众泪奔。
反派角色尚且如此,何况是主角呢?
反观《清平乐》,
按理说没有一个角色是“反派”,
所有人都是被时代误伤,被四方城围困的可怜人。
但是拍出来,没有一个主角逻辑自洽,有的配角更是为了恶毒而恶毒。
一部讲述帝王生平的剧,
如果为了炫耀自己的历史知识而照搬文言文,难免显得书呆子气。
如果在感情戏上为了虐而虐,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把角色变成工具人,难免显得小家子气。
前朝的戏看得人昏昏欲睡,后宫的戏看得人身心俱疲。
这一疲还要疲上一个多月。
对社畜们来说,这般磨人的良心剧,实在让人消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