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4-28 17:34 的文章

与华为分手后,中国排名第一的人工智能芯片创


与华为分手后,中国排名第一的人工智能芯片创

作为中国排名第一的人工智能芯片初创公司,寒武纪科技成立于2016年3月。2017年9月,华为发布的第一款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便集成了寒武纪设计的1A处理器。此后,华为发布的第二款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80,又集成了寒武纪研发的1H处理器。寒武纪为华为提供芯片IP、傍上华为的同时,在业内一度声名鹊起。当时,有业内人士就相当看好寒武纪的未来,理由大概是,有华为这家科技巨头在背后罩着寒武纪,寒武纪科技定能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大展宏图,更可为人工智能芯片自主国产化贡献出一份宝贵的力量。

与华为分道扬镳,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寒武纪已与华为分道扬鑣。对于寒武纪来说,也还算赚的盆满钵满。从寒武纪发布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寒武纪从 “公司A(华为)”获得了771万元收入,在全年营收中占98.34%;2018年,寒武纪从“公司A”挣得1.14亿元,在全年营收中占比高达97.63%;2019年,“公司A”贡献的收入占比猛降至14.34%,不再是寒武纪第一大客户。需要指出的是,在寒武纪担任首席技术官的梁军出身华为,曾在华为海思半导体公司工作过。由此猜想,寒武纪与华为之间应该仍维持着藕断丝连的关系。

与华为分手后,中国排名第一的人工智能芯片创

至于寒武纪与华为因为什么分道扬镳?外界也是议论纷纷。

一种说法是,在华为发布第一款人工智能处理器麒麟970后不久,网上关于麒麟970的文章(标题)中,往往带有如“寒武纪”、“寒武纪NPU”之类的文字。有网友爆出的料,大家老是把寒武纪跟华为放在一起讨论,搞得好像华为离开了寒武纪就不能独立开发设计出人工智能芯片似的。对此,华为打心里是不爽的。并且,华为宣传自家的麒麟处理器,曾有意回避寒武纪;而寒武纪也确实在行动上作出了反击,向华为间接说出了“不”。华为希望自己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一直保持高大上的科技形象,但寒武纪既要赚钱又要得名,那么双方自然没法继续愉快地合作下去。

另一种说法是,依托中科院计算所的强大科研实力,寒武纪早在2016年就开发出了人工智能处理器1A,且是第一款商用深度学习处理器。此时华为还在全力优化麒麟960手机芯片,主攻另一个对麒麟处理器更加重要的GPU,完全无暇把研发重点放到人工智能处理器上。人工智能作为下一个营销卖点,华为当然不想错过。无奈自家的海思在人工智能领域积累的技术尚不成熟,才决定在麒麟970芯片中集成寒武纪的处理器IP,从而抢到“全球首款集成人工智能处理器的手机芯片”名号。由于华为发布麒麟970,确立了顶级手机芯片厂商的地位。接着2018年9月华为发布了麒麟980芯片,同样集成寒武纪的IP。但有迹象表明,华为采用寒武纪的处理器IP,只是权宜之计,只不过是在为自家的人工智能处理器研发争取时间。

公司财务数据传递的信号,有喜有忧

据寒武纪发布的IPO招股书显示,董事长陈天石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目前合计控制公司34.36%的股份;除陈天石外,中科院所属公司中科算源、寒武纪员工持股平台艾溪合伙、古生代创投、国投基金等分列寒武纪第二至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18.24%、8.51%、3.93%、3.92%。另外,科大讯飞、阿里创投、湖北联想分别持有寒武纪1.19%、1.94、0.8%的股份。

与华为分手后,中国排名第一的人工智能芯片创

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寒武纪营收分别为784.33万元、1.17亿元、4.44亿元。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包括终端智能处理器IP、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智能计算集群系统。最近一年的变化是,新增的业务板块智能计算集群系统,收入达2.9亿元,在全年营收中占比近67%。寒武纪在快速成长的同时,于2019年拓展了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智能计算集群系统。

与华为分手后,中国排名第一的人工智能芯片创

寒武纪亏损同样厉害,公司连续三年分别亏损3.8亿元、4104万元和11.79亿元,累计约16亿元。寒武纪陷入巨额亏损,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公司研发支出较大,产品仍在市场拓展阶段”,二是“报告期内因股权激励计提的股份支付金额较大”。寒武纪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公司无法保证未来几年内实现盈利,公司上市后有可能面临退市的风险。

与华为分手后,中国排名第一的人工智能芯片创

寒武纪在研发投入上,2017年、2018年、2019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986.19万元、2.4亿元、5.43亿元,在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380.73%、205.18%和122.32%,累计研发投入8.13亿元,相当于三年累计营收的1.43倍。其中,相当一部分开支花在了研发人员身上。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有680人,占比接近员工总人数的80%;拥有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有546人,占比超过60%。寒武纪在研发上大量投入后似乎也获得了比较不错的回报。截至2020年2月29日,寒武纪已获授权的境内专利有50项,境外专利有15项,此外还有PCT专利申请120项,正在申请中的专利共有1474项。

与华为分手后,中国排名第一的人工智能芯片创

与华为分手后,中国排名第一的人工智能芯片创

在此,不得不特别指出的是,较强的研发力度与比较不错的专利水准固然是好的,而且能跟"高科技"、“科创"等关键词扯上关系,但无疑也存在让人深感忧心的一面。当前全球正在刮起一轮人工智能风口,但倍受青睐的科技独角兽公司,在市场上生存的状况似乎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么好;公司取得的营收和利润,显然无法支撑起过高的市值(估值)。简而言之,人工智能在商业化落地上还存在诸多考验。

此次寒武纪冲刺科创板,募集不超过28.01亿元的资金,所募资金的用途为:其中7亿元投入到新一代云端训练芯片及系统项目、6亿元投入新一代云端推理芯片及系统项目、6亿元投入新一代边缘端人工智能芯片及系统项目,9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与华为分手后,中国排名第一的人工智能芯片创

更加艰难的考验恐怕还在后头

在国内,寒武纪面临许多本土竞争对手。华为早已喊出了在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全栈式场景,并已经投入足够的资源对人工智能芯片进行研发,且推动商业化应用;阿里巴巴也收购了中天微、与阿里达摩院的芯片研发团队共同组建了平头哥半导体公司、剑指人工智能芯片;此外,寒武纪在国内还要面对“All in AI”的百度,以及地平线、深鉴科技(被赛灵思收购)等科技独角兽。

当然,寒武纪还要警惕众多来自海外的竞争者,包括英伟达、英特尔、赛思灵等芯片大厂,以及谷歌、高通、苹果等科技巨头。无论芯片大厂,还是科技巨头,他们在人财物资源上显然有着巨大的优势。包括寒武纪在内的科技初创公司,在商业战场上肯定面临着并将在未来继续承受巨大的压力。比如,寒武纪本次IPO所募资金重点投向的云端市场,就必然要和英伟达、英特尔、AMD等国际巨头在同一个赛道正面交锋。

与华为分手后,中国排名第一的人工智能芯片创

同时,资本的寒冬也逼迫创业公司在今后必须面对更加严峻的生存环境。根据猎豹全球智库统计分析,2019年正是国内人工智能资本环境冷与热的分水岭。与2018年相比,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融资金额由1484.5亿元下降至967.27亿元,下降幅度多达34.8%;融资数量也由737下降至431,下降幅度达更是高达四成。在此之前,国内人工智能企业的融资数量已连续18年保持增长。

不论是群雄环伺还是凛冽寒冬,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在市场中的生存之本,明显是让技术更快、更广、更好地商业化落地。一面是高技术投入,一面是商业化困境,人工智能必须结合行业中的实际应用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但初创公司对场景的业务理解、数据积累、客户资源积累等等,往往需要克服一些算法技术之外的挑战。

可以预见的是,当市场越发理性时,随着寒武纪、旷视等率先涉足IPO,2020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企业加入到IPO行列,也必然有企业止步于此、黯然离场,曾经驳杂无章的人工智能赛道将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