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21-01-17 01:03 的文章

BN”电子战系统 为短波而生的“超级管制者”

    俄罗斯“摩尔曼斯克-BN”电子战系统。资料图片 供图:阳明

    今年11月初,俄罗斯军队在北极圈内的演习中使用了“摩尔曼斯克-BN”短波通信干扰系统。

    演习中,安装在7辆“卡玛兹”汽车上的“摩尔曼斯克-BN”短波通信干扰系统,经长途奔袭投入“战斗”。该系统在北极圈内的现身,再次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俄战略对手的高度关注。

    “摩尔曼斯克-BN”短波通信干扰系统于2014年列装北方舰队,2017年部署在克里米亚,2018年列装波罗的海舰队,2019年部署在俄罗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显然,它每次的部署地都是战略要地。

    那么,“摩尔曼斯克-BN”短波通信干扰系统为何如此被俄军看重且受到战略对手关注呢?请听专家相关解读——

    紧盯对手要害出手,短波通信干扰装备应运而生

    二战中,以雷达对抗、通信对抗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战大显神通。

    战后的两极化格局中,面对美国及北约军力的威胁,尤其是其陆、海、空作战力量所构成的区域广阔、纵深较大的战略空间,苏联军队提出了建立远程电子战系统相抗衡的设想。

    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研制用于远程作战的电子战系统,并进行了一些实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在研制对敌方通信频率进行远距离压制的元器件方面取得成果。然而,在系统原型研制接近成功之际,苏联解体,导致远程电子战系统研制停滞在图纸、结构设计和研制相关组件器件阶段。

    之后,随着俄罗斯经济开始恢复,对大功率、远距离电子战系统的研发重新走上正轨。

    而此时,随着海湾战争结束,美军通过“武士C4I”计划等,开始对三军信息系统进行一体化整合,各军兵种之间的互联互通成为重中之重。

    这一过程中,短波通信因为作用距离远、设备小型化、便于机动、可快速组网等优势,受到各国军队青睐。

    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防部的一份报告提出:“一个国家,在遭受原子弹袭击后,恢复通信联络最有希望的办法,是采用价格不高、能够自动寻找信道的高频(即短波)通信系统。”同期美军提出的综合战术通信计划,也突出强调高频(即短波)通信的作用。

    据此,在美军陆、海、空、天等各种武器平台及信息系统中,都开始突出高频、甚高频、超高频通信系统与手段的研发与应用。许多北约国家也装备和使用了高频通信系统。

    战略对手对短波通信系统大量装备使用,自然使其成为俄罗斯通信干扰系统发展所针对的重点对象。

    2014年,作为一种新型电子战系统,“摩尔曼斯克-BN”短波通信干扰系统开始装备俄军部队。2016年,该系统在俄相关军事技术论坛上进行了公开展出。随后,“摩尔曼斯克-BN”系统的装备部署进入加速期。

    侦察与干扰并举,“管制区”内对敌压制“一个也不能少”

    短波通信是利用电磁波在空间的传播来传递信息的。这种通信方式的优势之一就是无需架设通信线路,相应降低了通信成本,加快了通信速度,提高了通信效率。但是,无线通信的最大弱点是,通信空间是开放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

    对短波通信实施干扰,必须先发现承载有通信内容的电磁波,对其电磁特性和传播特性进行分析判别,这叫电子侦察;然后,才能对其进行阻塞式或瞄准式干扰,这叫电磁压制。“摩尔曼斯克-BN”系统是兼具电子侦察和压制功能的综合电子战系统。

    一般而言,大型作战平台或系统内的通信,通常采用有线方式。而平台或系统的对外通信,往往采用短波通信。一旦通信受到压制和干扰,各作战平台之间就难以进行有效协同,更难以高效联合实施对敌行动。

    “摩尔曼斯克-BN”系统据称不仅可以干扰压制陆、海、空、天各维作战空间内作战平台之间的高频、甚高频、超高频通信,而且可以干扰压制陆、海、空、天各维作战空间之间的此类通信。

    以航母战斗群为例,如果其短波通信被压制干扰造成通信中断,编队各构成单元就只能“各自为战”,整个作战体系瞬间就可能变成零散的作战单元,威力大减。

    俄军事专家阿列克谢·列昂科夫称:“这种系统的特殊性在于能够有选择地扫描敌方电子设备的作战频率进行压制,作战对象不仅限于某一类水面舰艇,还可对作战飞机、无人机实施电子压制,切断其与舰艇、指挥系统之间的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