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20-05-29 17:03 的文章

二战战场上的“雷神之锤”,德军卡尔重型臼炮

1918年11月11日,巴黎北方城市贡比涅市附近森林的一个小火车站里,法国陆军元帅和德国代表签署了著名的《贡比涅停战协议》,这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然而法国人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德国的警惕,而是时刻将他们视作未来的强敌,并为此修筑了十分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希望可以通过这条防线阻挡未来德国的侵略。

二战战场上的“雷神之锤”,德军卡尔重型臼炮

希特勒政府上台之后欧陆局势风云突变,“闪击波兰”宣告着战争大幕再次拉开。然而当时欧洲各国的军队普遍喜欢以坚固的要塞为据点抵抗德军,尽管德军最终绕开了马奇诺防线并在一个月内占领了法国,但是在此前的一战之中这些堡垒、要塞起到的作用可是让德军高层记忆犹新——守方士兵可以在物资充足的情况下依靠要塞强大的防护能力和重型火炮顽强抵抗半年之久,德军没有什么攻克这些要塞的好办法,只能望洋兴叹。为了杜绝这种情况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再次出现,希特勒下令设计一种有能力摧毁敌军坚固防御工事的超重型火炮,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卡尔臼炮(Mörser Karl)正是在这个项目中诞生的。

二战战场上的“雷神之锤”,德军卡尔重型臼炮

一、“以诸神的名义”

实际上早在1936年Rheinmetall的设计人员就认为超重型火炮是对付坚固堡垒的最佳武器,但是炮兵部队的将领认为这种超重型火炮意义不大——虽然在设计师的想法中可以将重炮分为好几个部件运往前线再进行安装,但是组装过程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在惜时如金的前线这无异于浪费生命。为了精简组装过程,减少射击准备时间,军方高层和Rheinmetal公司进行了一系列协商,最终拿出了一套双方都认可的设计方案:新型火炮将安装在一个自行履带式底盘上面口径600mm,炮管初速243m/s,射程最大可达4000米,威力十分巨大。一年之后,Rheinmetal公司收到了来自军方的正式开展超重型火炮开发工作的命令,而这款火炮的设计草案在1939年由项目负责人Karl·Becker完成,新型火炮也因此被命名为“卡尔臼炮”。

二战战场上的“雷神之锤”,德军卡尔重型臼炮

不过按照当时的武器开发步骤,每一种新型武器在投入量产之前都要先生产试验版本,进行测试没有问题之后才会正式投入量产,虽然会耗费很长时间,但这在和平年代是一种大家都认可的严谨方法。然而Karl·Becker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当时的世界局势已经十分不乐观,战争一触即发,如果继续循规蹈矩的话,新型火炮的计划很可能赶不上欧洲形势的变化。他的想法得到了德军高层的赞同,陆军兵器局下令取消预产阶段直接开发第一批次6辆卡尔臼炮的生产。军方将这6辆火炮分别命名为亚当、夏娃、奥丁、索尔、洛基以及提尔,给它们冠以诸神的名字足以体现德军上下对这种火炮强大威力的赞赏以及对其战场表现的很高期望。

二战战场上的“雷神之锤”,德军卡尔重型臼炮

第一辆“卡尔臼炮”在1940年初夏时节成功进行了行驶测试,直到1941年盛夏,6辆仅从外观上就让人望而生畏的重型自走炮全部生产完成。几个月之后,根据前线炮兵部队的反馈,Rheinmetal公司决定生产一批540mm口径的炮管并对其射程进行了一定程度地增加,这批火炮从1943年3月开始陆续交付部队使用,在实战中540mm和原版600mm的炮管可以随意更换,方便战斗人员在不同种类型任务中搭配使用。

二战战场上的“雷神之锤”,德军卡尔重型臼炮

二、卡尔臼炮的设计特点

上文提到,为了减少火炮的射击准备时间,卡尔臼炮安装了履带式自行底盘。不过虽然这种火炮可以通过自身底盘上的履带进行短距离移动,但由于卡尔臼炮的重量可达124吨,再加上设计人员在研发过程中并没有将动力当作一个重要的方向,所以其最大时速仅能达到10千米,简直可以用“龟速”来形容,因此在需要前往路途遥远的战场时还是需要火车来运输(需要两座承载能力巨大的转向机将其放到火车上)。仅从移动速度方面来讲卡尔臼炮并无明显优势,但是在投入战场的速度方面这种火炮还是比其他重型火炮要快一些,因为该型火炮不需要以部件的形式分开运输。

二战战场上的“雷神之锤”,德军卡尔重型臼炮

在射击准备方面,不知道是设计人员有意为之还是经费不足,这种火炮居然没有安装一些可以帮助减轻士兵负担的电动机,士兵需要像操作小型野战炮一样通过手动来进行十分繁琐的装弹任务——要先将巨大的炮管放平,填装完毕之后再手动抬起炮管进行设计,每次设计都要重复一遍这个流程,周而复始。即使是炮手效率最高的情况下完成一次流程最快也要4分钟左右,这样费时费力,并且直接导致每次装填需要至少16人来操作,不管是从战场收益还是精简人员配置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设计都不够合理。除此之外为了增加稳定性,设计人员还为它加装了液压悬吊装置,该装置还可以有效降低车身到贴地的程度,并减少操纵者在炮位调整时所受到的后坐力影响。

二战战场上的“雷神之锤”,德军卡尔重型臼炮

除了火炮本身独具匠心的设计之外,军方还为每辆卡尔臼炮配备了包括1辆大功率牵引车(12吨重半履带式)、2辆负责吊运炮弹的车辆、2辆载重卡车以及供指挥人员乘坐的汽车2辆。虽然这样的配置没有同时期另外一种重型火炮古斯塔夫巨炮那样豪华,但是卡尔臼炮却有着较为明显的战场优势:它从抵达阵地到投入战斗仅需要十余分钟,如果这两种火炮在同一时间开始设计准备工作的话,卡尔臼炮完成火力覆盖任务准备撤离的时候古斯塔夫巨炮应该还在战备阶段;而且卡尔臼炮每小时最多可以进行12次射击,这也是后者望而却步的。

二战战场上的“雷神之锤”,德军卡尔重型臼炮

三、强大火力以及战略部署

在标准状况下,原版600mm卡尔臼炮的最佳射程为6.8千米左右,和一些口径较大的步兵用迫击炮相当。最开始时,该型火炮使用的是一种可选用两种不同发射药的穿甲弹,这种炮弹长2.5米,内部填充爆炸药重量达280千克,射程较短(选用1号发射药时2.8千米,2号发射药4.3千米)且威力不大;为了改善这种情况,1942年开始更换了一种新的混凝土穿甲弹,虽然其填充的炸药下降到了200千克,但是射程却提高到了6.6千米左右,威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军方还是不满意,因为当时随便一种普通的105/122mm榴弹炮射程都可以达到20千米左右。1942年春,Rheinmetal公司为了满足希特勒在会议中提出的增加射程的要求开始生产540mm口径的炮管和炮弹,这样一来,卡尔臼炮的射程达到了10千米以上。

二战战场上的“雷神之锤”,德军卡尔重型臼炮

该型火炮可以根据每个任务中的目标距离和想要达到的效果来选取不同规格的炮弹。它配备的炮弹重量从1700千克到2000千克应有尽有,在安装重型穿甲弹时可以击穿厚达2.5米的敌方堡垒墙壁或是350mm的钢板,而如果安装的是高爆弹则可以将很大范围内的敌军阵地夷为平地。为了提高战争时期的运输效率和火力打击能力,这种火炮一般情况下都是两辆成对部署和使用的,为了缓解这种部署可能引发的弹药匮乏,军方专门以一些中型坦克的底盘为基础改装了一批专门穿梭于弹药储存点和炮击阵地之间的弹药补给车,保证充足火力。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虽然卡尔臼炮每一发炮弹都有着十分惊人的威力,但是由于其重量过大且移动能力有限只能部署在靠近铁路的地方,这也使得整个二战期间这种火炮的出战记录并不多。

二战战场上的“雷神之锤”,德军卡尔重型臼炮

卡尔臼炮第一次投入实战是在1941年纳粹德国对布列斯特堡的军事行动之中。该要塞地理位置优越,控制着苏联西部的交通要道,是德国通往莫斯科计划的必争之地。然而布列斯特堡的防御工事十分坚固,德军在守军的顽强抵抗之下损失惨重,第二装甲师古德里安将军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德军最新的武器——卡尔臼炮上面。这种火炮发射的炮弹仅靠巨大的重量就击穿了布列斯特堡的坚固防御结构,苏军坚守了几个礼拜的要塞在卡尔臼炮面前仅坚持了4天就宣告沦陷。

二战战场上的“雷神之锤”,德军卡尔重型臼炮

直到纳粹德国覆灭前夕,卡尔臼炮依然在柏林附近阻挡盟军的进攻,并通过炮击损坏了通往柏林路上极为重要的“鲁登道夫”铁路桥,有效延缓了盟军的挺进。然而当时的德军已经全线崩溃,而且由于指挥人员反应不及时,在铁路桥被炸毁之前就已经有大量盟军成功跨过了莱茵河,在这种情况下,纳粹的失败只是个时间问题,仅靠某一种武器是无法改变局面的。总体来说,虽然卡尔臼炮的性价比和适用范围较小,但是从打击敌方要塞时的效果来看算是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作为人类战争史上口径最大的重型臼炮,它的诞生是那个时代军事领域灵感迸发的缩影,对后世的火炮发展也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