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呈现出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蓬勃发展态势。时值祖国70周年华诞,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我国正书写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在此重要的历史时刻,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与历史成就,将科技期刊发展划分为萌芽、快速发展、转型以及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通过深入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科技期刊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要从完善顶层规划,加快推进期刊国际化、建立中国特色的期刊评价体系等方面实现科技期刊强国之梦。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期刊;改革创新;由少到多;集约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2-0000-04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强调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工作的始终,党的十九大更是提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的核心支撑,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1]。为了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需要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加大高水平人才培养力度。在这一过程中,科技期刊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在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科技期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科技期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其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一、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科技期刊发展历程

(一)1949—1977:发展萌芽时期

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科技事业的新起点。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科技期刊数仅约50种,占比不足1%[2]。部分高校继承或恢复了晚清或民国时期的老牌期刊,部分老牌科技期刊得以保留并继续出版。其中,《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继承了《北直农话报》、《西北大学学报》继承了《学丛》月刊等。除了对老牌期刊的继承与发展外,也有大量新科技期刊创刊。1950—1959年,中国政府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五路科研大军组成的科技体系,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956年,我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技事业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在这十年间,高校科技期刊复刊15种,创刊117种,以《国立清华大学工程季刊》、《哈农学报》等为代表[3]。截至1965年,我国拥有科技期刊约465种,所覆盖的学科基本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体系[2]。但其后十年“文革”,我国期刊界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大量科技期刊停刊,所剩期刊寥寥无几。

改革开放之前的30余年,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跌宕起伏。尽管我国科技事业在文革期间遭受重创,但之前20余年的快速发展已为改革开放以后科技期刊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根基。

(二)1978—1999:快速发展时期

1978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我国科技期刊事业迅速回到正轨,迎来了科技的春天。1978—1999年,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得到了快速的增长,期间创刊约3180种[2],且期刊印数也大幅上升,初步形成了生命科学、数学、物理学、医学等科技期刊集群,科技期刊覆盖面进一步拓宽。

在此阶段,科技期刊出版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出版管理日趋规范,为出版营造了良好的环境。1988年,新闻出版署颁布了《期刊管理暂行规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对期刊进行全面管理的法规性文件;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等联合印发了《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要求》及《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评估标准》;1994年,国家科委发布了《五大类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要求与评估标准》;1997年,《期刊出版管理条例》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全面系统的关于出版管理的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使期刊出版逐渐规范,进一步加强对科技期刊的管理,提升科技期刊质量,标志着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重心开始由数量向质量转变,为日后深入健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7年,互联网进入中国。至此,期刊出版迈出数字化转型的步伐,电子出版和网络期刊开始萌芽。1994年,部分科技期刊率先利用四大主干网实施网上发行;1996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检索管理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题录检索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开始。此后,万方数据网络系统推出120种同步网上发行的科技期刊,中国期刊网开始运行;截至1999年,实行在线同步发行的期刊已达到1000余种[4]。电子期刊的产生改变了传统的出版、印刷方式,大大提高了编辑工作效率,降低了出版成本,为以后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三)2000—2012:转型发展时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