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2月2日上午,空军派出8架大型运输机空运医疗队员抵达武汉天河机场。王传顺摄

    时间:2月16日8时。

    地点:火神山医院感染一科一病区。

    “病房充氧,不点蜡烛,一起唱支生日歌吧!”4名护士穿着层层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口罩唱歌,为同住一间病房、同一天生日的钱先生、曾大爷祝福。

    历史会记住这温暖的瞬间。在疫情风暴中心武汉,白衣战士用生命守护生命,用温情传递信心与希望。

    时间:2月17日9时。

    地点:火神山医院感染一科二病区。

    两次复查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显示为阴性,肺部CT没有炎性病变……病愈的两名患者走出病区大门,朝着送行的医护人员深深鞠躬。

    此时,一架运-20军用运输机落地,新一批医疗队队员和医疗物资飞抵天河机场。随后,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员会师武汉,集结完毕。

    总攻的号角,响彻荆楚大地。历史会铭记,在这流传着“高山流水遇知音”千年佳话的知音湖畔,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1400余名白衣战士冲锋陷阵的日日夜夜……

2月4日上午,武汉火神山医院接收首批患者。范显海摄

    人民至上——

    没有“逆行”,只有冲锋!人民的呼唤永远是子弟兵前行的方向

    得知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殉职的消息,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张西京刚刚下班,正从火神山医院返回住处。那一刻,他痛哭失声。

    “太好了,你们能来,我们心里就有底了,也看到希望了。”1月25日,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进驻武昌医院,刘智明的这句话让会诊病情的专家组成员张西京记忆犹新。

    “山虽然不在了,可山魂永在!”刘智明生前写给病逝父亲悼念信中的这句话,令医疗队员动容。

    擦干眼泪,张西京投入到紧张忙碌的救治工作中。

    “26床需要高流量吸氧!”“35床呼吸窘迫加重,快上呼吸机!”……从汉口医院转战火神山医院,每次值班,护士桂媛“一直在奔跑”。

    作为一名器官移植科的护士,桂媛在手术室无数次经历这样的画面,但这次不一样——“没有疫情,护士真的可能只是一个护士,但疫情来了,我们更多了一种身份:战士!”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武汉版《为了谁》传到了桂媛手机上,熟悉的旋律、熟悉的画面,她看一次哭一次。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快起来、跑起来!就可能多挽救一个病人。

    接到进驻火神山医院接诊首批患者的命令,是2月2日9时,感染七科主任马壮随军机刚刚降落武汉天河机场。“做了充分准备”的马壮二话不说,立即带领团队,连夜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根本记不得今天是星期几,在这里,很多人的时间概念只有昨天、今天、明天。”马壮和团队成员一直处于高节奏的紧张忙碌状态,可对每一个患者的病史、病情,大家都是“一口清”。

    “兵强马壮,我们就放心了……”病房里,很多患者看到防护服上写着“马壮”,朝他开起玩笑。

    马壮立即竖起大拇指作出回应,走到患者身边,询问近况。患者不知道,看不到面孔、爱开玩笑的马壮是个“大专家”:全军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

    参加首批接诊任务的,还有一病区护士长张玉芝。

    55岁的张玉芝不大喜欢“逆行者”这个词。17年前首批进驻小汤山医院,张玉芝是三病区护士长,她所在护理单元被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她个人被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荣立二等功。

    这次来武汉,张玉芝并没有告诉80多岁的母亲。“17年前去小汤山,我就骗过妈妈。”张玉芝说,“她应该知道我来了,只是彼此不说破。”

    一个人的脚步,一支队伍的脚步,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在最危险的地方,永远都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

    “医生匆匆的脚步,踩疼了我的视线……”住院10多天来,感慨于医护人员“一路小跑的工作状态”,患者黄先生用诗表达敬意。

    2月12日,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文职护士曾辉(右)与曹静静(左),相互交流讨论重症患者护理注意事项。高辉 摄

    生命至上——

    没有天生英雄,只有真的勇士,他们是和平年代离“战场”最近的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