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19-12-26 17:27 的文章

“马赛克战”:美军研究新作战样式

    “从反恐重返大国竞争”

    今年9月,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发布了其委托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撰写的研究报告《马赛克战:恢复美国的军事竞争力》。报告认为,为贯彻美国国防战略“从反恐重返大国竞争”,需要重建美军力量体系和采用新的作战方式,而“马赛克战”成为这一诉求的最新成果。

    美军的建设牵引历来在“基于威胁”和“基于能力”之间摇摆。“基于威胁”主要体现需求牵引,即应对现实威胁需要什么能力就发展什么能力;“基于能力”主要体现理论牵引,即通过预测未来作战创新作战理论,未来作战需要什么能力就发展什么能力。“马赛克战”概念及理论的形成,需求牵引与理论牵引兼而有之。

    “马赛克战”是适应“大国竞争”需要和应对势均力敌的作战对手而产生的。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进行了相应的裁军。“9·11”事件爆发后,美军开始向具有高度灵活性和能够快速部署、适应低强度冲突作战的部队转型。

    奥巴马政府时期,本·拉登被击毙,美国反恐战争取得标志性胜利。但美国认为,在美军深陷伊拉克、阿富汗战争泥潭之时,中俄等国对美军的作战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成功开发出了针对性的作战理念和武器系统,发展“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与能力,已经成为与美军势均力敌的对手。为此,特朗普政府上任后的第一份《国防战略》,即宣示“从反恐重返大国竞争”。新的战略需要新的作战理论、作战力量和作战方式,“马赛克战”应运而生。

    什么是“马赛克战”

    早在海湾战争之后美军进行整体信息化转型之初,美军时任参联会副主席欧文斯上将就提出了“系统集成”的概念,以弥合美军各军种“烟囱式”信息系统之间的鸿沟。近年来,美国陆军为了拓展作战空间提出了“多域战”的概念。这一概念切合了多作战空间融合、军种之间空间区隔越来越模糊的发展趋势,获得了美军各军种呼应及参联会、国防部认可。

    2017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下属的战略技术办公室最先提出了“马赛克战”的概念,并界定“马赛克战”是集中应用高新技术,利用动态、协调和具有高度自适应性的可组合力量,用类似搭积木的方式,将低成本、低复杂度的系统以多种方式链接在一起,建成一个类似“马赛克块”的作战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某个部分、部分组合被敌方摧毁时,能自动快速反应,形成虽功能降级但仍能相互链接、适应战场情境和作战需求的作战体系。

    《马赛克战:恢复美国的军事竞争力》报告对“马赛克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希望“马赛克战”通过打造一个以具有先进计算能力为基础的传感器、前线作战人员和决策者组成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网络,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和作战需求,迅速自我聚合和分解,形成无限多的新组合。很显然,这里的“无限多”主要指其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充性,在实际上组合数是有限的。

    形象地说,“马赛克战”就是将作战力量构建为像装饰材料马赛克那样的功能各异的小单元,在战场上,根据作战任务的性质与规模,“拼接”、搭配为一个合适大小、形状、色彩的“大块马赛克”,即具备完成作战任务所需功能的作战体系。在这样的“大块马赛克”中的某一小块出现破损时,还能随机变化成另外一个整块,继续履行作战职能。

    为满足“马赛克战”的这些要求,需要以“杀伤网”取代“杀伤链”。2001年,美军在C4ISR中增加“杀伤”(kill),形成C4KISR概念,即形成“从发现到摧毁”的一体化作战“杀伤链”。这个涵盖侦察、监视、情报、计算、通信、指挥、控制、杀伤的链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错误,都将导致链条的断裂,整个链条功能失效。

    《马赛克战:恢复美国的军事竞争力》报告中表示,考虑用一个“杀伤网”取代原“杀伤链”,而且这个“杀伤网”的节点高度分散,具有良好的韧性和较多的冗余节点,没有缺之不可的关键节点。因此,对手很难对“杀伤网”进行致命性破坏。即使“杀伤网”中的部分节点被破坏,也不影响“杀伤网”发挥整体作战效能。

    “马赛克战”要求以分布式作战管理取代集中式指挥控制。在反恐作战中,因为作战对手在实力上无法与美军抗衡,加之反恐作战的战术行动往往产生巨大的政治影响,所以,美军的反恐作战一般采取的是集中指挥控制的方式。战术行动由最高战略层次实施指挥,这一点在击毙本·拉登行动中显得最为突出。